摄影作为一种娱乐,已经变得几乎像色情和舞蹈一样广泛——这意味着摄影如同所有大众艺术形式,并不是被大多数人当成艺术来实践的。它主要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一种权力工具。《论摄影》一书中的部分火花,阅读苏珊?桑塔格除了获得这些观点的洗礼之外,还有许多刺激点散落在文章的各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摄影的某些观念,而是通过作者的思考激活自己,不仅要观看,更要思考。智能手机的普及,将摄影更加彻底地接入现代生活,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照片被拍摄、被观看、被评论。但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一切从何开始?摄影改变了世界没错,但是摄影是如何重新塑造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你每天都在拍照,但你真的知道你在拍什么吗?
这本书包括六篇文章,起初发表于《纽约书评》,最初的写作冲动是源于观看阿勃丝摄影回顾展,她想要以此展开“讨论摄影影像之无所不在引起的一些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结果思考缠绕着思考,一篇催生另一篇,在系列文章中,她几乎谈到了摄影的方方方面面,比如摄影与美术的之间的关系,摄影的超现实性,摄影的侵略性与捕食性,摄影在表现自我与记录世界之间的矛盾,摄影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等等等等,苏珊?桑塔格并没有一二三四的把结论排列在我们面前,而是在文章中发散性的思考和延展,使得阅读的过程如同在一条山洞间跋涉,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没有路标,一切风景都要你自己去感受。
当下的世界,人们已经不再追求深刻的思考,不再反省事物的本质,而是乐于收集表象的知识和观念,让一切看似在掌握之中,其实却一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一本有关摄影的文论集并没有教你如何拍照,怎样用光,甚至没有回溯摄影的来历,预测摄影的未来,它不具备具体的可以被迅速采撷收集的结论,只是在一篇篇关于摄影的文章中,留下了闪着光的思考痕迹。
照片和真实世界是不同的,这我们都知道,但是照片却又与真实世界关系密切,它不像画作一样是对真实世界的模仿,而是真实世界某一瞬间的定格。这使得它变得暧昧,既像是真实的经验,又不是真实的经验,它创造一个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世界,我们以为通过影像世界可以理解现实世界,其实这两者并不对等。如果想要整体性的评论这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如此发散,并且如此深刻,我只能试着以切片的方式,带领大家一起进入这本书。
在我们通过摄影来理解世界这一方面,苏珊-桑塔格很不看好,她说,“通过静止的照片获得的认识,将永远是某种滥情,不管是犬儒的还是人道主义的滥情。它将是一种折价的认识——貌似认识,貌似智慧。”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摄影企业最辉煌的成果,是给了我们一种感觉,以为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储藏在我们脑中——犹如一部图像集。”并且,“摄影暗示,如果我们按摄影所记录的世界来接受世界,则我们就理解世界。但这恰恰是理解的反面,因为理解始于不把表面上的世界当作世界来接受。而严格地讲,我们永远无法从一张照片理解任何事情。”
摄影一开始被认为是记录现实的工具,我们相信一张照片多于一篇文章的讲述,所谓“有图有真相”,照片被赋予了报道真实,揭露真相的道德使命。但同时,摄影的发展使它渐渐获得了艺术地位,它已经不能满足于记录,更追求通过摄影来参与这个世界,评价并表达。是的,在当下的读图时代,大家患上了摄影强迫症,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观看方式。“最终,拥有一次经验等同于给这次经验拍摄一张照片,参与一次公共事件则愈来愈等同于通过照片观看它。”我们只要回忆一下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就会发现我们已然处在这种状态中了。她继续尖锐的指出:“需要用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这乃是一种美学消费主义,大家都乐此不疲。”
在摄影的世界里,摄影师从来就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总是被拍摄物,当我们谈论一张照片时,总是会谈论那是一张关于什么的照片,而不是谁拍摄的照片。记录与评价之所以是矛盾的,在于它们的追求几乎是相反的,记录要求的是客观,但评价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照片不只是存在的事物的证明,而且是一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事物的证明,不只是对世界的记录,而且是对世界的评价。”摄影师的自觉使得摄影挣脱了工具属性,而成为艺术。但是,摄影终究不同于美术,“传统美术是精英式的:它们的典型形式是单件作品,由一个人创造;它们暗示着一种题材的等级制,有些表现对象被认为是重要、深刻、高贵的,另一些是不重要、琐碎、卑劣的。媒体(照片)是民主式的:媒体削弱专业生产者或作者的角色;媒体把整个世界当做素材。”
摄影师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观察者的身份上,但苏珊?桑塔格指出,这其实包含了隐藏摄影是一种侵略性行为的愿望。摄影无疑是一种侵略性行为,它如同枪支一样,拥有捕食性,拍照即是占有,“摄影师既掠夺又保存,既谴责又加以圣化。”不过事情也不是这么绝对,犹如摄影自身的矛盾,摄影师的尴尬也必将持续下去。“只要摄影仍然是表现世界的,摄影师便微不足道,但只要摄影是坚韧不拔地探求主观性的工具,则摄影师就是一切。”“摄影师是道德主义者和不知羞耻的洗劫者,是自己土地上的儿童和外国人,他们将记下一些正在消失的东西——然后通过拍摄它们来加快它们的消失。”
什么是摄影式的观看习惯?也即把现实当做一大堆潜在的照片来观看。而摄影的式观看的一个最大影响,则在于它的美学化倾向。“摄影就持久的胜利,一直是它有能力在卑微、空洞、衰朽的事物中发现美。”美不一定是我们严格意义上的美,而是指值得注意,有趣,与众不同,值得拍摄,能够引起情感。通过大量的拍照和观看,我们已经渐渐养成了摄影式观看的习惯:既热切又冷静,既关心又超脱;被无不足道的细节所倾倒,对格格不入的事物上了瘾。
摄影使很多以前我们无法亲历的痛苦变得真实近在眼前,比如大地震的惨况,飞机失事的场景,在这些时候“摄影可以使人痛苦也确实令人痛苦”,“但是摄影的美学化倾向是如此严重,使得传递痛苦的媒介最终把痛苦抵消。相机把经验微缩化,把历史奇观化。照片创造同情不亚于照片减少同情和疏远感情。摄影的现实主义给认识制造了混乱:在道德上麻木,在感觉上刺激。”
“相机可以很仁慈,相机也是残忍的专家。”“无论摄影提出什么道德要求,摄影的主要效果都是把世界转化成一家百货公司或无墙的展览馆,每个被拍摄对象都被贬值为一件消费品,或提升为一件美学欣赏品。”“透过照片观看虽然提供了理解的错觉,但实际上是与世界建立一种占有的关系,这是一种既培养美学意识又增加感情冷漠的关系。”
相机像枪支和汽车,是幻想机器,用起来会上瘾。拍照是核实经验的一种方式,也是拒绝经验的一种方式——也即仅仅把经验局限于寻找适合的拍摄的对象,把经验转化成一个影像,一个纪念品。旅行变成积累照片的一种战略。如今,大自然——驯服、濒危、垂死——需要人类来保护。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活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无情流逝。
相机是某种护照,它抹掉道德边界和社会禁忌,使摄影师免除对被拍摄者的任何责任。摄影师不管愿不愿意,都参与了把现实古董化的工程,照片本身即是古董。摄影那超流动的凝视使观者感到惬意,创造一种虚假的无所不在之感,一种欺骗性的见多识广。
在超现实主义感受力范围里作业的摄影师告诉我们,就连试图理解世界也是无聊的,并提议我们搜集世界。把异国情调拉近,把熟悉和家常变成异国情调,照片使整个世界变成评价的对象。透过照片观看虽然提供了理解的错觉,但实际上是与世界建立一种占有的关系,这是一种既培养美学意识又增加感情冷漠的关系。透过照片,我们还成为事件的顾客,既包括属于我们的经验的一部分事件,也包括不属于我们经验的一部分事件。
愈来愈多的事件进入我们的经验,但摄影影像作为媒介的重要性,实际上只是摄影影像的有效性的副产品。想拥有新经验的迫切性,转化为想拍照的迫切性:经验在寻求一种没有危机的形式。照片与其说是记忆的工具,不如说是发明记忆或取代记忆。消费各种各样的影像和产品的自由被等同于自由本身。